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單擺實驗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5 15:07:54

序論:在您撰寫單擺實驗報告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第1篇

(安徽醫(yī)學高等??茖W校,安徽 合肥 230061)

【摘要】血紅蛋白含量測定是醫(yī)學檢驗專業(yè)實驗課中的重要內(nèi)容。本文通過對國內(nèi)外學者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的綜述,使學生了解血紅蛋白含量測定的最新科研動態(tài),并掌握幾種簡單實用的測定方法。

關(guān)鍵詞 血紅蛋白含量;測定;評價

0 前言

血紅蛋白是由珠蛋白、亞鐵血紅素等組成,作為紅細胞內(nèi)的一種機能蛋白,在生物體內(nèi)起到傳輸氧氣、傳遞電子等功能,與氧和能量代謝有關(guān)的重要活動。在臨床上出現(xiàn)各類貧血、白血病及心臟病等癥狀常與血紅蛋白異常有關(guān),因此,人體血液中和尿液的血紅蛋白含量的測定是臨床檢測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通常用血紅蛋白內(nèi)的珠蛋白和亞鐵血紅素在血液中的總濃度來表示。血紅蛋白成分的評價應(yīng)用范圍較廣,其涉及動物學、醫(yī)學、體育學、生物工程學等領(lǐng)域。目前,隨著檢驗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和醫(yī)療器械的不斷改進,目前,血紅蛋白含量檢測方法主要有比重法[1]、比色法[2]721分光光度儀法[3]、光電比色[4]、電流阻抗法[5]、膠體金法溶血測試條[6]等6個不同方法測定。

1 比重法

比重法是血紅蛋白測定的最原始的方法,在血庫或大量的獻血員采血時為了節(jié)約時間,看是否貧血,在硫酸銅溶液中加入一滴于溶液中,通過其浮力方法是否大于排開水的重量如果沉入杯底,可以獻血,血滴漂浮為貧血。通過血滴在水中的比重變化來觀察人體是否貧血,此方法是基于對血滴重量和在水中浮力進行測量,通過肉眼觀察,粗略估計而得出的。是依據(jù)阿基米德原理,血紅蛋白是由各種亞鐵血紅素等構(gòu)成的,血紅蛋白內(nèi)珠蛋白和亞鐵血紅素的量多少,直接影響血紅蛋白含量多少,因此通過血紅蛋白比重法可推算出是否貧血。該方法不需要特定的設(shè)備,操作簡單,但準確度低,沒有準確的文字描述,不適合推廣。只用于一般體檢且對受試者體能狀況有一定的要求,故對體質(zhì)較弱的人群不要采用。

2 血紅蛋白目測比色法

血紅蛋白目測比色法是對比重法的替代,此測定器材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比色管,一個是參照比色槽。取0.1mol/L稀鹽酸溶液2-3滴加于比色管中,再加20ul血液于比色管中,混勻、靜置15分鐘,不斷加蒸餾水于亮光處與比色槽顏色相對照一樣,液體的高度即可讀取刻度即血紅蛋白含量。由于指定顏色與刻度存在對應(yīng)關(guān)系,進而可以推算出受試者的血紅蛋白濃度。比色法的優(yōu)點是受試者可以準確知道血紅蛋白含量。缺點是目測視覺易產(chǎn)生讀數(shù)誤差,不利于大量標本測定。適合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診所等。

3 721分光光度法

血紅蛋白含量在比色法測定時不太穩(wěn)定都是定性分析,不易于定量數(shù)值觀察,易于出現(xiàn)誤差,721分光光度儀法:取氰化高鐵血紅蛋白轉(zhuǎn)化液5毫升加入20微升血,混勻后靜置5分鐘,混勻后倒入比色杯中,轉(zhuǎn)化液調(diào)零,利用其在540納米波長下,測定其吸光度。但此法需要(50 g/L、100 g/L、150 g/L、200 g/L)血紅蛋白標準液校正其K值,不然其測定結(jié)果乘以367.7就有誤差。此法可以反映血紅蛋白含量情況,因其試劑、儀器干擾因素比較多測定時存在一定誤差,但該方法簡便易行,基層衛(wèi)生所、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實驗室單個檢測用,缺點:不利于普查。

4 血紅蛋白儀光電比色法

江蘇生產(chǎn)的XK-Ⅱ型血紅蛋白儀是依據(jù)郎伯-比爾光吸收定律,利用光電比色原理測定血紅蛋白含量的專用檢測儀器。測定方法,調(diào)零、校正取一只試管加入氰化高鐵血紅蛋白100 g/L標準液儀器校正后,定標、測試,5毫升轉(zhuǎn)化液加入20ul血液混勻靜置5分鐘后,在把溶液混勻,吸管插入試管底部,按鍵即可。此種方法顯示數(shù)字“三位”,測量范圍:0-200g/L,時間測定<8秒。線性誤差當樣品<0-100g/L時,±2g/L;樣品>100g/L時,±2g/L,溫度控制在5℃—35℃。XK-Ⅱ型血紅蛋白儀法適合大范圍普查,目前在國內(nèi)院校學生體檢被廣泛應(yīng)用。缺點,不能自動記錄所測得血紅蛋白含量的數(shù)據(jù),做完標本吸掉不利于再分析,也不利于數(shù)據(jù)自動分析統(tǒng)計。

5 庫爾特電阻抗法

全自動血球分析儀在全世界廣泛應(yīng)用比較普及,其應(yīng)用最多儀器原理是電流阻抗法,其利用血細胞與稀釋液相比是相對不良導體當血細胞懸浮電解質(zhì)溶液中,將小孔管插入細胞懸液,使其小孔管內(nèi)加入溶血劑后,紅細胞溶解釋放出血紅蛋白,并與溶血劑中有關(guān)成分形成血紅蛋白衍生物,在540nm特定波長下比色,吸光度與血紅蛋白含量成正比,可直接反映血紅蛋白濃度。電流阻抗法還能對血紅蛋白含量以外的其他成分如白細胞、血小板等成分測定, 這是其它測定技術(shù)無法辦到的,該法比常用的比色法、比重法測定方法結(jié)果精確可靠, 而比721分光光度法等在實驗室技術(shù)成本、難度高、安全無創(chuàng)傷, 比較適用于大型醫(yī)院,群體人群實驗科學研究應(yīng)用, 對診斷貧血、監(jiān)測慢性病人等疾病有重要價值。目前也在醫(yī)療康復機構(gòu)、營養(yǎng)研究機構(gòu)、健身俱樂部、都在普及使用。它的操作過程簡單易行, 對那些用血紅蛋白難以測定的人群如兒童、老人、病人更為實用。缺點:一般家庭不能普遍使用。二:定試條費用比較高, 應(yīng)用仍有局限性。隨著電阻抗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已有全自動、手提式半自動分析儀并用式測定儀問世。

6 膠體金法溶血測試條

膠體金法溶血測試條是對在血液輸血中血液制品中游離血紅蛋白含量多少測定的應(yīng)用,來判斷血液制品質(zhì)量和安全輸血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一種快速篩查方法。方法按照《全血及成分血質(zhì)量要求》,全血保養(yǎng)液為ACD-B時血漿中游離血紅蛋白濃度≤0.29g/L、全血保養(yǎng)液為CPDA-1時血漿中血紅蛋白≤0.72g/L 和解凍紅細胞游離血紅蛋白含量≤1.00 g/L的標準,該法適合在大、中醫(yī)院或血站對血液制品中游離血紅蛋白含量的快速篩查。現(xiàn)在血站用于血液制品中血紅蛋白的檢測方法,大多采用經(jīng)典鄰甲苯胺法,但由于該方法中的鄰甲苯胺具有致癌性作用,針對這一問題已有許多學者對血漿中游離血紅蛋白檢測的其他方法進行了大量研究。膠體金免疫層析法( GICA)是其原理是將膠體金標記、免疫檢測和層析技術(shù)三者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的固相標記免疫檢測技術(shù),因其操作快速、簡便、穩(wěn)定性好、特異性強、實驗條件不易被污染和要求不高等優(yōu)點,特別是隨著近幾年來膠體金技術(shù)的發(fā)展,該方法的檢測已可達到納克級的水平。

7 結(jié)語

綜上所述, 血紅蛋白含量測定方法到目前來說比較多,每種測定方法都包含該種方法原理、精準性、操作性、安全性、對適用不同人群在價格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選取適宜的測定方法,對血紅蛋白含量的測定、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目前對血紅蛋白含量測定還沒有一種既簡單又精確的理想方法。所以我們要在今后的實際操作工作中,可根據(jù)不同的目的選用不同的測定方法。

參考文獻

[1]袁?。渡眢w成分測定》實驗綜述報告[J].科技信息·高校講壇,2013,09:211.

[2]唐寧莉,方業(yè)毅,覃溫露.剛果紅共振散射光譜法測定血紅蛋白[J].分析試驗室雜志,2013,02:102.

[3]方躍強,王文娟,陳江,邵利進,等.EmoCueH儀和臨床血液分析儀測定血紅蛋白結(jié)果的可比性研究[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0(20):05-988

第2篇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平ㄔO(shè)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72150);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S2011010002576);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0B031600112,2012B031800308)

作者單位:510055 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研究生學院(黃林強、曹衛(wèi)、解迪、韓永麗);廣東省人民醫(yī)院 廣東省醫(yī)學科學院急危重癥醫(yī)學部(曾紅科、鄧醫(yī)宇、方明、溫妙云、朱高峰)

通信作者:曾紅科,Email:

【摘要】目的 在體外細胞實驗中探討高滲鹽水(hypertonic saline, HS)是否影響小膠質(zhì)細胞的激活及釋放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 MCP-1),以及其潛在的機制。方法 體外混合培養(yǎng)原代膠質(zhì)細胞,利用搖床震搖的方法純化分離小膠質(zhì)細胞,分為對照組、缺氧+無糖培養(yǎng)基組(簡稱缺氧組)、缺氧+無糖培養(yǎng)基+100 mmol/L HS組(簡稱HS組)及SB203580組(p38信號通路特異抑制劑)。除對照組外,其他各組均進行氧糖剝奪(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 OGD),利用免疫熒光及ELISA方法檢測HS對小膠質(zhì)細胞生成及釋放MCP-1的影響,并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檢測HS是否可影響p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數(shù)據(jù)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用LSD法進行組間兩兩比較,P

【關(guān)鍵詞】 高滲鹽水;腦水腫;缺氧;小膠質(zhì)細胞;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p38; SB203580;炎癥反應(yīng)

Hypertonic saline decreases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 expression in microglia may be through inhibition of p38 MAPK signaling pathway Huang Linqiang, Deng Yiyu, Cao Wei, Zhu Gaofeng, Wen Miaoyun, Xie Di, Fang ming, Han Yongli, Zeng Hongke. South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第3篇

關(guān)鍵詞玉米;鹽溶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種子純度

玉米是世界四大糧食作物之一,播種面積僅次于水稻和小麥。我國的玉米面積穩(wěn)定在2 000萬公頃左右,目前幾乎全部是雜交種。從1993年的數(shù)據(jù)看,雖然播種面積比1992年減少了34.94萬公頃,但產(chǎn)量卻增加了732.1萬噸(劉江等1994)[1]。玉米產(chǎn)量的提高當前主要是依靠優(yōu)良雜交種的普及,而推廣優(yōu)良的雜交種需要大量優(yōu)質(zhì)種子。我國每年雜交玉米種植124.47萬公頃左右,需用雜交種8~9億千克以上[2-3]。雜交種中每混雜1%的自交系種子就會減產(chǎn)0.6%,種子純度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增加產(chǎn)量225 kg/hm2,可見種子純度的提高對玉米產(chǎn)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意義[4]。

品種純度是指某一品種群體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它是種子質(zhì)量評價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作物豐產(chǎn)性、穩(wěn)定性、整齊一致性和抗性[5]。種子純度檢驗包括真實性鑒定和純度檢驗兩個方面,其實質(zhì)都是鑒定種子的基因型。目前,國內(nèi)外普遍采用的鑒定方法有:形態(tài)學方法、生化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方法[4,6]。鹽溶蛋白電泳法鑒定玉米品種的純度是基于玉米品種間蛋白組成的差異。該方法具有準確性高、分辨能力強、速度快、經(jīng)濟便捷、不受環(huán)境影響等優(yōu)點,因而被列為行業(yè)標準(NY/T449-2001)[7]。本試驗采用國標的方法鑒定玉米種子純度,并分析了影響玉米鹽溶蛋白聚丙烯酰胺電泳分離效果的主要因素及電泳操作中應(yīng)注意的問題,為玉米純度鑒定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試驗材料。玉米種子:益豐2號,冀農(nóng)61號,泛玉2號,科河8號。

1.1.2試劑。丙烯酰胺、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乳酸、乳酸鈉、甘氨酸、抗壞血酸、氯化鈉、蔗糖、甲基綠、三氯乙酸、過氧化氫、考馬斯亮藍R-250、冰醋酸、無水乙醇(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水均為去離子水)。

1.1.3儀器。電泳儀(500±5V連續(xù)可調(diào)、0~400mA連續(xù)輸出功率200W)、垂直板夾心式電泳槽、單粒粉碎器、天平(0.01g、0.001g、0.000 1g各1臺)、pH試紙、高速離心機(5 000r/min以上)、電冰箱、微波爐、離心管(1.5mL)、離心管架、微量進樣器、量筒、燒杯、玻璃棒。

1.2方法

1.2.1樣品制備。參照國標(NY/T449-2001)作適當改進:從各樣品中隨機取種子,用單粒粉碎器粉碎,加入1.5mL離心管中,用滴管加入與樣品體積相同的樣品提取液,搖勻,放置5min后,再搖1次,30min后,用離心機5 000r/min離心15min,取上清液用于電泳。

1.2.2 凝膠制備。按照《玉米種子純度鹽溶蛋白電泳鑒定方法》(NY/T449-2001)規(guī)定制備。分離膠:丙烯酰胺11.25%,雙丙烯酰胺0.375%;濃縮膠:丙烯酰胺6%,雙丙烯酰胺1%。

1.2.3電泳。在500V電壓下穩(wěn)壓電泳,待甲基綠指示劑移至膠底部邊緣時,關(guān)閉電源。

1.2.4染色。倒出電極緩沖液,取出膠室,卸下膠條,啟開玻璃板,取出膠片,浸入染色液中,室溫染色4h。若希望染色速度加快,也可適當提高溫度。

2結(jié)果與分析

2.1玉米鹽溶蛋白的譜帶特征

大多數(shù)種子貯藏蛋白在多基因位點上編碼,基因產(chǎn)物顯示幾條蛋白帶(黎裕,1990)[8]。在品種鑒定中,可根據(jù)特定蛋白帶的有無或者在電泳凝膠上某一位置出現(xiàn)的譜帶評價其特異性(見圖1)。不同的玉米品種由不同的蛋白質(zhì)組成,所以表現(xiàn)在電泳譜帶上就有不同的譜帶類型,玉米鹽溶蛋白電泳就是利用這些差異來鑒定品種的。

玉米鹽溶蛋白電泳譜帶可根據(jù)分子量大小劃分為3個區(qū)域:α區(qū)、β區(qū)、γ區(qū)。α區(qū)由小分子量蛋白質(zhì)組成,β區(qū)由中分子量蛋白質(zhì)組成,γ區(qū)由高分子量蛋白質(zhì)組成。

β區(qū)為主要的譜帶區(qū)域,該區(qū)域中蛋白質(zhì)譜帶數(shù)量多,染色深,品種間差異大,為純度鑒定中主要應(yīng)用區(qū)。

α區(qū)為次譜帶區(qū)域,該區(qū)域中蛋白質(zhì)譜帶數(shù)量少,譜帶擴散,染色淺,品種間差異不太顯著。在純度鑒定中,當β區(qū)域譜帶差異不明顯時,可根據(jù)α區(qū)域的譜帶差異進行鑒定。

γ區(qū)為輔助區(qū),該區(qū)域中蛋白質(zhì)譜帶數(shù)量多,染色譜帶細,易受電泳條件影響。對于蟲蛀、發(fā)霉、生病的籽粒,該區(qū)域譜帶會部分或全部消失。在該區(qū)域品種間差異較小,不太容易觀察,最好不作為純度鑒定時用。如果α區(qū)和β區(qū)無差異,只有γ區(qū)有差異時,最好嚴格控制操作條件,以達到良好的重復性[10]。

該品種α區(qū)和β區(qū)很明顯,譜帶多態(tài)性豐富,圖譜清晰,分辨率高,它的主要譜帶區(qū)域即β區(qū)很明顯。因此,我們以后用此方法鑒定玉米純度時,主要看β區(qū)的明顯特征,如果不清晰,再看α區(qū)特征,對于γ區(qū)可以不作為鑒定標準。我們可以設(shè)想,給每個地方的品種建立一個凝膠電泳圖譜庫,把每個品種的特征譜帶找出來,這樣鑒定種子純度時就可以從圖譜中直接查找匹配的圖譜,以快速鑒定,并且可以判斷出混入了哪些品種[10]。

2.2玉米鹽溶蛋白電泳的影響因素探討

2.2.1玉米鹽溶蛋白的提取。提取樣品中的蛋白質(zhì)時提取液加入后要充分搖勻,然后進行離心。本實驗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提取液加入后充分搖勻,放置10min左右再搖勻1次,再離心提取的效果較好,蛋白的提取量較高,電泳的譜帶較豐富。

2.2.2提取時間對電泳效果的影響。保持凝膠組分的濃度不變,將提取時間改變。結(jié)果表明,提取時間太短,蛋白濃度太低,染色后,譜帶顏色較淺,影響分辨率;提取120min后,部分蛋白質(zhì)水解,譜帶丟失;提取時間分別為30min和50min時,蛋白質(zhì)組分多態(tài)性豐富,譜帶清晰,分辨率高。因此,一般提取時間選為30~50min之間。

2.2.3提取液放置4℃冰箱對電泳分離效果的影響。將提取35min、離心10min后的樣品放置于4℃冰箱,1d、2d、3d、4d、5d、6d、7d、8d、9d后分別對此樣品進行電泳,結(jié)果表明,放置后,電泳譜帶沒有變化,可以繼續(xù)使用,這與張春慶等做的結(jié)論是一致的[11]。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既可提前提取,也可在電泳前提取。

2.2.4提取液用量對電泳結(jié)果的影響。在樣品制備中,加入不同體積的提取液。提取液加入過多,電泳譜帶顏色較淺,原因是樣品中蛋白濃度低,因此染色較淺;提取液加入太少,加樣時微量加樣器會吸取到少量種子面粉顆粒,導致譜帶顏色過深。

2.2.5過氧化氫加入量對凝膠聚合速度的影響。過氧化氫作為凝膠聚合的加速劑,對凝膠聚合速度有直接影響,其加入量越大,凝膠聚合越快。本實驗對過氧化氫加入量設(shè)置不同組合,驗證它對電泳結(jié)果的影響,同時找出最佳的過氧化氫用量。結(jié)果表明,選用6mL濃縮膠中加入50μLH2O2,18mL分離膠中加入25μLH2O2時,電泳效果較好,譜帶清晰。一般隨著催化劑用量的遞增,縮短凝膠聚合時間,進樣小井殘留液減少,凝膠板硬度略有增加,在以后的操作中不易破裂。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2.6凝膠粘板。主要是玻璃板不干凈。因此,清洗玻璃板時首先要用軟毛刷把板上的凝膠清除干凈,避免劃撥玻璃板,然后再用海綿等軟的物品清洗,清洗干凈后要用蒸餾水沖洗兩面,垂直放在玻璃板架上自然晾干。若粘板嚴重要更換新的玻璃板[12]。

2.2.7譜帶的彎曲現(xiàn)象。灌分離膠時加過氧化氫進行催化,若過氧化氫在分離膠中分布不均勻,會導致膠體聚合不勻而引起譜帶彎曲。在灌分離膠時,一定要充分攪拌,用力搖勻后再灌[13]。

3討論

大多數(shù)種子貯藏蛋白在多基因位點編碼,基因產(chǎn)物顯示幾條蛋白帶(黎裕,1990)[7]。在品種鑒定中,可根據(jù)特定蛋白帶的有無或在電泳凝膠上某一位置出現(xiàn)的譜帶評價其特異性。玉米鹽溶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PAGE)鑒定玉米種子純度,譜帶多態(tài)性豐富,且結(jié)果與田間種植純度鑒定方法結(jié)果一致[14]。因此,鹽溶蛋白PAGE法可以作為玉米純度檢驗的可靠方法。標準的、實施給種子質(zhì)檢中心、廣大種子經(jīng)銷商提供了一套快速、實用的室內(nèi)純度檢測方法,具有成本低、速度快、鑒定周期短等特點,解決了種子流通領(lǐng)域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種子質(zhì)量問題,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減輕了農(nóng)民負擔。該方法具有田間種植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對于廣大使用者來說具有重要的應(yīng)用價值,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較好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任何一個標準的推廣應(yīng)用都是一個不斷修改、補充、完善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本標準將會逐步完善并且越來越顯示其重要的應(yīng)用價值[15]。

4參考文獻

[1] 劉江.中國農(nóng)業(yè)年鑒[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4.

[2] 李家義.國際種子檢驗規(guī)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5.

[3] 李捷,賈廣日.玉米雜交中F1代種植鑒定方法及合格標準[J].種子世界,1995(11):17.

[4] 孔廣超.玉米種子純度快速鑒定技術(shù)的研究及其指紋圖譜的建立[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00:1-3.

[5] 王璽.玉米種子純度鑒定技術(shù)體系的創(chuàng)建與應(yīng)用研究[D].沈陽: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2003:2-5.

[6] 汪旭明.雜交玉米種子純度計算機視覺鑒別技術(shù)研究[D].沈陽: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2000:14.

[7] 李維明,陶學英,柴宗華,等.鹽溶蛋白電泳法鑒定玉米種子純度應(yīng)注意的問題[J].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05(11):15.

[8] 黎裕.電泳在植物品種鑒定中的應(yīng)用[J].種子,1990(4):53-55.

[9] 王麗,張守華,陳新民.鹽溶蛋白電泳鑒定玉米種子純度的圖譜分析[J].種子世界,2003(5):291.

[10] 辛景樹,趙建宗.雜交玉米種子純度快速鑒定技術(shù)及應(yīng)用前景[J].中國種業(yè),2002(4):4-5.

[11] 張春慶,金錫奎,鄭成超.NAU-PAGE技術(shù)與玉米種子純度測定[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1995,28(6):20-24.

[12] 滕開瓊,戴鋼,徐立新,等.電泳技術(shù)在種子純度鑒定中的幾個關(guān)鍵問題[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04(10):23.

[13] 向東山.鹽溶蛋白電泳法鑒定玉米種子純度試驗中的幾個問題[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06(2):34.

[14] 方玉春,張興和,劉俊平,等.利用田間種植鑒定法驗證室內(nèi)玉米鹽溶蛋白PAGE電泳法的準確性[J].玉米科學,2002,10(3):48-49.

[15] 顏廷進.關(guān)于玉米種子純度鹽溶蛋白電泳鑒定方法的幾點建議[J].種子科技,2003(3):212.

第4篇

血液中的白細胞(WBC)是人體血液中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重要細胞,它來源于骨髓中的原始和幼稚血細胞,在骨髓里發(fā)育為成熟細胞后釋放到血流中。正常人每微升的血液中有白細胞4000~9000個。按國際標準制,要求用每升中的數(shù)量來表示,于是就成了(4~9)×109/升。

白細胞升高分為生理性升高和病理性升高。

白細胞的生理性升高常在進餐后、激烈運動后或受精神打擊后,以及女性的月經(jīng)期、妊娠后期等,但通常不會高于14×109/升。

白細胞的病理性升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體內(nèi)有組織損傷或有炎癥。分析白細胞升高的原因時一定要結(jié)合白細胞分類的化驗結(jié)果。人體的白細胞分成五類。

1.淋巴細胞(Lym或L)。它的主要功能是參與多種免疫反應(yīng),是重要的免疫細胞。成人的淋巴細胞占白細胞的20%~30%,兒童約占30%~40%,嬰兒可達50%。當人體受到病毒感染時常見升高,還會出現(xiàn)形態(tài)異常的淋巴細胞?;及偃湛?、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淋巴系統(tǒng)的炎癥、結(jié)核病等會明顯升高。當體內(nèi)有炎癥或組織損傷但正在恢復期時,也會升高。患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或淋巴瘤時會明顯升高,且在血液中出現(xiàn)原始或幼稚的淋巴細胞。

2.單核細胞(Mono或M)。它的主要功能是吞噬侵入人體的細菌或病毒等病原體,并清除體內(nèi)的死亡細胞碎片。單核細胞占白細胞的2%~8%。當體內(nèi)有慢性炎癥、病毒感染、風濕病或結(jié)核病等情況時常會升高。

3.嗜中性粒細胞(也稱嗜中性多核粒細胞,N或Poly)。它占白細胞的60%~70%,對白細胞總數(shù)的升高或減少影響最大。它的功能是防御病原體感染并可吞噬或殺滅病原體,是人體主要的防御細胞,所以當身體有炎癥或組織損傷時,首先動用的是嗜中性粒細胞,故先有升高。細菌性炎癥常比其他炎癥升高得明顯。當炎癥恢復或好轉(zhuǎn)時它可下降而至正常范圍。有些炎癥,尤其是老年人的炎癥常有白細胞總數(shù)并不高,但嗜中性粒細胞升高的情況出現(xiàn)。所以不僅要看百分數(shù),還要看這類細胞的量數(shù)?,F(xiàn)在的化驗報告都同時報告百分數(shù)和計數(shù)結(jié)果。應(yīng)仔細查看。

4.嗜酸性粒細胞(Eosin或E)。它占白細胞的1%~4%。在過敏性疾患、皮膚病、寄生蟲病、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時升高,但由于所占比例較小,一般對總數(shù)影響不大。

第5篇

摘 要:我們完成了對多種生物活性分子探針的化學修飾,為下一階段的應(yīng)用研究奠定了探針基礎(chǔ)。首先,在細胞膜通透性方面,發(fā)現(xiàn)我們的核酸分子探針,由于其高度的化學修飾和較短的鏈長,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不需特殊修飾保護,即具有在活細胞中的穩(wěn)定性和一定的通透性。其次,我們利用亞克隆技術(shù)在體外將一種酵母菌中亞銅離子結(jié)合蛋白Ace1的關(guān)鍵區(qū)域插入到黃色熒光蛋白(YFP)構(gòu)建4種不同的模型中,有效提高了其熒光強度;我們將此傳感器成功應(yīng)用于檢測細胞體內(nèi)亞銅離子濃度。通過體外和體內(nèi)的驗證,我們研發(fā)的亞銅離子熒光傳感器可以應(yīng)用于研究生物體系內(nèi)銅離子的代謝研究。最后,對擬南芥根表皮細胞質(zhì)膜銨轉(zhuǎn)運蛋白(AMT1;3)進行了活體動態(tài)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AMT1;3-EGFP在正常供銨狀態(tài)下,在質(zhì)膜上的運動狀態(tài)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出現(xiàn)后立即消失;另外一種是在膜上停留一段時間后消失;并且發(fā)現(xiàn)AMT1;3-EGFP在不同銨濃度下,這兩種運動狀態(tài)的熒光點所占的比例不同,表明銨濃度決定AMT1;3-EGFP的膜表面停留時間。更重要的是,高銨脅迫下會引起AMT1;3-EGFP聚合并內(nèi)吞,而這種內(nèi)吞對于調(diào)控AMT1;3的轉(zhuǎn)運活性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高銨所引起的快速內(nèi)吞作用是由銨根離子特異引起的。

關(guān)鍵詞:探針 亞銅離子 銨轉(zhuǎn)運蛋白 可變角度的全內(nèi)反射熒光顯微鏡 內(nèi)吞

Abstract: We have developed a novel affinity labeling method based on DNA-templated photocrosslinking chemistry. DPAL uses a modular system to dissect binding from other functions that are usually combined in one probe, therefore simplifying probe design and preparation.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information on acceptable modification site on the SM is still required as any affinity probes. Then, we report a genetically encoded copper(I) probe capable of monitoring copper fluctuations inside living cells. We insert the copper regulatory protein Ace1 into a 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 which selectively binds copper(I) and generates improved copper(I) probes. To study how AMTs are regulated in the presence of ammonium, we used variable-angle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fluorescence cross-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for single-particle fluorescence imaging of EGFP-tagged AMT1;3 on the plasma membrane of Arabidopsis root cells at various ammonium levels. We demonstrated that AMT1;3-EGFP dynamically appeared and disappeared on the plasma membrane as moving fluorescent spots in low oligomeric states under N-deprived and N-sufficient conditions. Under external high-ammonium stress, however, AMT1;3-EGFPs were found to amass into clusters, which were then internalized into the cytoplasm. A similar phenomenon also occurred in the glutamine synthetase mutant gln1;2 background. Single-particle analysis of AMT1;3-EGFPs in the clathrin heavy chain 2 mutant (chc2 mutant) and Flotllin1 artificial microRNA (Flot1 amiRNA) backgrounds, together with chemical inhibitor treatmen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ndocytosis of AMT1;3 clusters induced by high-ammonium stress could occur mainly through clathrin-mediated endocytic pathways, but the contribution of microdomain-associated endocytic pathway cannot be excluded in the internalization.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lustering and endocytosis of AMT1;3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chanism by which plant cells can avoid accumulation of toxic levels of ammonium by eliminating active AMT1;3 from the plasma membrane.

Key Words: Probe; Copper(I); AMTs; VA-TIRFM; Endocytosis

閱讀全文鏈接(需實名注冊):http:///xiangxiBG.aspx?id=51299&flag=1

第6篇

【摘要】 本研究確定人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細胞系SHI1在裸鼠體內(nèi)的高致瘤性,并對其成瘤機制進行初步探討。將SHI1細胞接種至裸鼠皮下,觀察腫瘤生長情況;取腫瘤組織行病理檢測、R顯帶核型分析;RTPCR檢測MLLAF6融合基因和VEGF基因的轉(zhuǎn)錄;明膠酶譜法檢測培養(yǎng)上清中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9(MMP9)和MMP2的表達;體外穿膜實驗觀察遷移能力。結(jié)果表明: 注射SHI1細胞的16只裸小鼠均于皮下出現(xiàn)腫塊;瘤體由白血病細胞組成;注射的裸鼠中有MLL/AF6融合基因和VEGF基因的轉(zhuǎn)錄;在無血清培養(yǎng)上清中MMP9和MMP2的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細胞;SHI1細胞有較強的遷移能力,MMP2的阻斷抗體可顯著抑制其體外遷移能力。結(jié)論:SHI1在裸鼠體內(nèi)有極高的成瘤率,其機制可能與p53基因的異常、高水平VEGF基因的轉(zhuǎn)錄、金屬蛋白酶的高表達和較強的體內(nèi)浸潤能力有關(guān)。

【關(guān)鍵詞】 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High Tumorigenicity of Human Acute Monocytic Leukemic Cell Line SHI1 in Nude Mice and Its Mechanism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purposed to explore the tumorigenicity of a novel human monocytic leukemic cell line SHI1 in nude mice and its mechinism. The tumorigenicity in mice was evaluated in sixteen nude mice subcutaneously injected with the SHI1 cell line. The tumor specimen was studied by the conventional pathologic examination. The mononuclear cells (MNC) of the tumor was assayed by RHG banding,

the transcription of MLLAF6 fusion gene and the VEGF gene was detected by RTPCR. Gelatin zymography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MMP9 and MMP2 in the supernatant of the SHI1 cell line. Matrigel invasion assay was employed for the study of migration of the SHI1 cell in vitr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umor masses were found in all sixteen mude mice after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SHI1 cells, the tumor mass was mainly composed of leukemia cells, the transcription of MLLAF6 fusion gene and VEGF gene was proved by RTPCR analysis, the expressions of MMP2 and MMP9 in the serumfree culture supernatant of the SHI1 cell lin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U937, K562, and NB4 cell lines. The SHI1 cell line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vitro invasiveness than other leukemia cell lines, the blocking antibody of MMP2 could inhibit the migration of the SHI1 cell line significant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HI1 cell line presents higher tumorigenicity in nude mice than other leukemia cell line and the mechanism is associated with p53 gene alteration, high transcription level of VEGF gene, high expression level of MMP,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vasiveness.

Key words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 SHI1 cell line; t(6;11)(q27;q23); tumorigenicity; p53 gene

由于動物模型相對于體外實驗而言更接近于人體內(nèi)的真實情況,建立疾病的動物模型對于深入研究疾病的發(fā)生機制和治療方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白血病的研究同樣也離不開白血病的動物模型。然而大多數(shù)白血病細胞系在裸鼠體內(nèi)的致瘤率非常低,如K562細胞系經(jīng)體內(nèi)篩選后所得的亞克隆K562/n才具有較高的致瘤率[1],HL60和其它常用白血病細胞系的致瘤率也較低。近年本實驗室建立了國內(nèi)第1個以t(6;11)(q27;q23)和p53基因異常為特征的人單核細胞白血病細胞系[2], 命名為SHI1。我們對SHI1細胞系的致瘤特性及其機制進行了研究。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J Exp Hematol 2007; 15(4)人單核細胞白血病細胞系SHI1在裸鼠體內(nèi)的高致瘤性及其機制的初步研究材料和方法

裸鼠飼養(yǎng)

取4周齡NC裸鼠4只和BALB/c裸鼠12只,飼育于NASA1000級凈化室內(nèi),飼料、飲水和籠具等均滅菌后使用,工作人員按無菌規(guī)則操作。

SHI1細胞的接種

白血病細胞系SHI1由本所建立,收集對數(shù)生長期SHI1細胞,調(diào)整細胞濃度為2×108/ml,給每只裸鼠于右側(cè)背部皮下注射100 μl,每日觀察注射部位腫瘤生長情況。

腫瘤組織的病理檢測

分離裸鼠實體腫瘤組織,常規(guī)固定,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采集圖像。

腫瘤組織中單個核細胞(MNC)的分離

無菌條件下分離裸鼠實體腫瘤組織,眼科剪剪碎,碾磨后經(jīng)100目和200目濾網(wǎng)過濾,將所得細胞懸液收集至無菌離心管,加入適量RPMI 1640培養(yǎng)液, 378×g離心5分鐘,棄上清,再加入適量RPMI 1640培養(yǎng)液,吹打、混勻后378×g離心5分鐘,棄上清,調(diào)整濃度,備用。

核型分析

將由裸鼠腫瘤組織中分離的MNC以1×106/ml的濃度接種于含15%胎牛血清的IMDM培養(yǎng)液中,加入秋水仙酰胺,使終濃度為0.05 μg/ml,置37℃、5% CO2、飽和濕度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1小時后收獲,染色體標本制備和R顯帶按本室常規(guī)方法[3]。核型分析根據(jù)《國際人類細胞遺傳學命名體制(ISCN)1995》。

MLLAF6融合基因的RTPCR檢測

引物序列和PCR反應(yīng)條件參照文獻[4]。PCR產(chǎn)物在2%瓊脂糖凝膠上進行電泳,掃描并分析結(jié)果。用于擴增VEGF基因的引物序列分別為: 5′GGG CCTCCGAAACCATGAACTT3′和5′CGCATCAG GGGCACACAG 3′;擴增產(chǎn)物為259 bp。反應(yīng)體積為50 ml,其中包括: PCR緩沖液,MgCl2 1.5-2.0 mmol/L, dNTPs 0.2 mmol/L, 引物各12.5 pmol, Taq聚合酶1.5 U,逆轉(zhuǎn)錄產(chǎn)物4 m·綜述·

Mer功能研究進展

范磊,阮長耿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江蘇血液研究所, 蘇州 215006

摘要

Mer是Axl受體酪氨酸激酶家族中的一員,其受體Gas6和Mer結(jié)合后可以激活Me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并激活下游信號傳導途徑,在細胞炎癥、凋亡、血液腫瘤發(fā)生發(fā)展以及血栓于止血等方面發(fā)揮作用。本文主要就近年來Mer的功能研究進展以及Mer的抗血栓和抗血液腫瘤潛在治療前景進行綜述。

關(guān)鍵詞

Mer;受體酪氨酸激酶;Gas6;血栓;異位表達

Advance of Study on Mer Function——Review

FAN Lei, RUAN ChangGeng

Jiangsu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Abstract

Mer is one member of Axl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family, and its ligand Gas6 can stimulate activity of Me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after binding it, and then activate the downstream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Mer participates in cell inflammation, apoptosis, tumorigenesis,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Rencet advances of study on Mer function were reviewed, and its potential prospects of antithrombosis and antitumor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Me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Gas6; thrombosis; ectopic expression

J Exp Hematol 2007; 15(4):892-895

Mer(cMer Nyk Eyk)屬于受體酪氨酸家族。此家族還包括Axl和Tyro3兩個受體酪氨酸激酶,它們有著共同的配體—Gas6[1]。人類的Mer基因是1994年由Graham[2]首先從人類B淋巴母細胞λgt11的cDNA文庫中克隆得到,隨后小鼠的Mer基因于1995年同樣由 Graham成功克隆,并發(fā)現(xiàn)和人類的Mer基因具有88%的同源性[3]。Mer基因的命名主要是基于開始發(fā)現(xiàn)其在人單核細胞(monocytes)、上皮組織(epithelial tissue)和生殖系統(tǒng)組織(reproductive tissue)中表達較高。

Mer的生物學性狀及其配體

Mer是Axl受體酪氨酸激酶家族的中一員,定位于2q14.1,基因全長為130 755 bp,包括19個外顯子。Mer的mRNA共有3 632個 bp,一共編碼由999個氨基酸組成的18-20 kD的蛋白[1]。Mer的基因結(jié)構(gòu)和其家族其他兩個成員類似,胞外區(qū)包括兩個IgG樣區(qū),兩個纖維連接蛋白樣區(qū),其中IgG樣區(qū)為Mer和其配體Gas6結(jié)合區(qū)域,而纖維連接蛋白樣區(qū)也在和生長阻滯特異基因6(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Gas6)結(jié)合過程中起調(diào)節(jié)作用[4]。胞內(nèi)區(qū)為酪氨酸激酶樣區(qū),具有激酶的活性,并且具有該家族特有的KWIAIES序列。

Mer的配體Gas6是1993年由Manfioletti首先克隆,并發(fā)現(xiàn)其氨基酸序列和蛋白S具有44%的同源性[5]。Gas6是1個VitK依賴、由678個氨基酸組成的75 kD的分泌型蛋白,其結(jié)構(gòu)由Gla區(qū)、4個EGF樣區(qū)和2個LaminG樣區(qū)組成,其中LaminG樣區(qū)為與其受體結(jié)合區(qū)域,而Gla和EGF樣區(qū)也認為參與調(diào)節(jié)Gas6及其受體的結(jié)合過程[6]。

Mer作為受體酪氨酸家族一員廣泛表達于多種組織器官和體細胞,在外周血細胞中Mer主要表達于正常的單核細胞和血小板膜上,而不表達于正常的T、B淋巴細胞和粒細胞;組織器官中Mer在、卵巢、前列腺、肺和腎臟組織是高表達的,而在脾臟、胎盤、胸腺,小腸、大腸和肝臟表達較低,而在心臟、腦組織和骨骼肌則沒有表達[1]。Graham等[1]和Dirks等[7]分別發(fā)現(xiàn)在多種惡性血液細胞株中Mer以及Gas6的異常表達升高,提示Mer可能參與惡性血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

Mer的生物學功能

細胞炎癥和凋亡是體內(nèi)兩個重要的生理病理過程。近年來有多篇文章報道Mer與此有關(guān)。1999年Todd等[8]將LPS注入Mer-/-小鼠體內(nèi),結(jié)果發(fā)現(xiàn)Mer-/-小鼠有88.2%死于LPS引起的內(nèi)毒素血癥,而對照組只有6.7%的小鼠死亡,同時該小組檢測到Mer-/-小鼠體內(nèi)巨噬細胞分泌的TNFα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利用TNFα的單克隆抗體可以明顯抑制LPS導致的內(nèi)毒素性休克,提示Mer通過調(diào)節(jié)巨噬細胞分泌的TNFα來參與LPS導致的內(nèi)毒素性休克。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在利用LPS、TNFα和IL1β刺激后,人皮膚微血管內(nèi)皮細胞無論在mRNA水平還是蛋白水平,Mer的表達量都是明顯上升的,這一結(jié)果也可以從一個側(cè)面證明Mer參與了細胞的炎癥反應(yīng)。

Mer功能研究進展對于凋亡方面的作用,Mer和Axl家族其他成員作用有一定的差別。2002年Guttridge等[9]將構(gòu)建的EGFR/Mer嵌合蛋白質(zhì)粒轉(zhuǎn)染到IL3依賴的32D細胞株,并表達此嵌合蛋白,通過利用EGF刺激此嵌合蛋白可以發(fā)現(xiàn)Mer導致細胞骨架的結(jié)構(gòu)改變并且抵抗由于IL3撤離導致的凋亡,但并不刺激細胞的增殖,這和其他成員的作用是不同的。然而,將構(gòu)建的Fms/Mer轉(zhuǎn)染到NIT3T3細胞中則發(fā)現(xiàn)Mer具有細胞增殖作用的[10]。同時也應(yīng)該注意到真正的全長Mer蛋白和EGFR/Mer嵌合蛋白是存在差別的。研究發(fā)現(xiàn),EGFR/Axl可以抵抗32D細胞的凋亡同時刺激細胞增殖,但是利用Gas6刺激轉(zhuǎn)染全長Axl的細胞時此作用并不明顯,因此利用全長Mer蛋白進行功能研究也是必需的[11]。

2001年首次發(fā)現(xiàn)Gas6和血小板功能相關(guān),利用Gas6敲除(knockout)小鼠發(fā)現(xiàn),被敲除Gas6基因的小鼠可以幸免于尾靜脈注射膠原和腎上腺素導致的致死性血栓[12]。2004年Chen等[13]利用Mer敲除小鼠對Mer參與血小板功能做了較為全面的評價,他們應(yīng)用RTPCR和Western blot證明Mer表達于人和小鼠的血小板膜上,而同家族的Axl和Sky則沒有此作用,Mer-/-小鼠的PRP對于低濃度聚集誘導劑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反應(yīng)較弱,而且敲除Mer基因后同樣可以保護小鼠不死于尾靜脈注射膠原和腎上腺素導致的肺栓塞。而與此同時Mer-/-小鼠的血小板和野生型小鼠一樣可以結(jié)合正常數(shù)量的可溶性纖維蛋白原,沒有自發(fā)性出血,并且各種凝血指標以及外周血細胞參數(shù)等沒有顯著的變化。2005年Goul等[14]利用流式細胞術(shù)發(fā)現(xiàn)Mer、Axl和Sky均表達于人的血小板上,這和Chen等的結(jié)論是矛盾的。利用針對拮抗Mer和Sky的單克隆抗體可以有效地抑制體外ADP、PAR1和SFLLRN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達80%之多,而抗Axl的抗體反而促進血小板聚集。由此看來,Gas6/Mer很可能在血栓形成過程中起到信號放大的作用,因為Gas6/Mer本身并不能引起血小板聚集而只是放大聚集誘導劑的作用。目前關(guān)于Mer及其家族成員和配體參與血小板黏附和釋放功能的研究尚少,并且對于Mer在血栓中的作用研究也只局限于表象,對其內(nèi)在的機理和相關(guān)的信號通路目前也只推測可能通過αⅡbβⅢa參與了血小板活化過程中“自外而內(nèi)”的信號通路,但并沒有相關(guān)的深入報道。

Mer在正常的T、B淋巴細胞和粒細胞是不表達的,但是在某些惡性血液病細胞株,如Jurkat、PEER、K562和Raji中有Mer的異常表達[1],這個現(xiàn)象提示Mer很可能和某些惡性血液疾病有關(guān)。

2002年Hogerkorp等[15]利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技術(shù)發(fā)現(xiàn)Mer在外套細胞淋巴瘤中異常表達,并提示可能和此類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有關(guān)。2006年Graham等[16]利用流式細胞術(shù)和Western blot技術(shù)檢測了16例兒童急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發(fā)現(xiàn)其中8例患者骨髓中異常表達Mer,并且高表達組患者白血病細胞表型多為CD3-,CD4-和CD8-,提示表型為幼稚型,而低表達組則多為CD4和CD8單陽性組,較為成熟。2006年Keating等[17]利用轉(zhuǎn)基因技術(shù)將Mer異常表達于小鼠的淋巴細胞和胸腺組織,結(jié)果發(fā)現(xiàn)Mer轉(zhuǎn)基因小鼠脾臟明顯增大,并且在12月齡出現(xiàn)體重下降、活動減少和肝脾腫大等癥狀,24月齡經(jīng)流式細胞儀檢測有55%的Mer轉(zhuǎn)基因小鼠證實罹患淋巴細胞白血病或者淋巴瘤,而野生型組這個比例只有12%。同時體外地塞米松誘導凋亡實驗也證實轉(zhuǎn)染Mer的淋巴細胞較野生型的淋巴細胞具有生長優(yōu)勢,提示Mer的抗凋亡效應(yīng)可能起到作用并促進某些惡性血液病細胞的生長和防止藥物誘導的凋亡。

對于實體腫瘤中Mer的表達情況的報道較少,目前研究也主要局限于在某些惡性細胞株中的表達情況。1994年Graham等[2]利用RTPCR的方法證實了Mer在肺癌細胞株A549、上皮瘤細胞株A431中表達較高,而在部分乳腺癌、膠質(zhì)瘤和膀胱癌細胞株中有低水平表達。2004年Wu等[18]以轉(zhuǎn)染了FMS/Mer嵌合蛋白的前列腺癌細胞株為模型,利用微陣列技術(shù)發(fā)現(xiàn)特異性的激活Mer活性可以使部分趨化因子表達上調(diào),其中以IL8的上調(diào)最為明顯,而后者被認為與多種腫瘤發(fā)生、轉(zhuǎn)移和血管新生有關(guān)。

Mer作用的信號傳導通路

目前關(guān)于Mer具體的分子信號傳導途徑的研究還不十分完善。PLCγ,PI3K,Src,Grb2,Raf1以及ERK等下游分子的磷酸化作用可能與Mer的信號傳導有關(guān)。位于激活Mer分子酪氨酸激酶區(qū)域的的Y749,Y753和Y754氨基酸被認為是Mer自動磷酸化的位點,并且Mer分子的完全活化需要三者共同的磷酸化作用[19]。Y749,Y753和Y754三種位點同樣存在于同家族的Axl和Sky分子中,提示這可能是該酪氨酸激酶家族激活的重要保守區(qū)域。Todt等[20]利用單克隆抗體技術(shù)證明,Mer可以激活下游的PLCγ分子,并且與巨噬細胞吞噬凋亡胸腺細胞的過程有關(guān)。小鼠Mer酪氨酸激酶區(qū)域的嵌合蛋白可以持續(xù)激活下游的ERK分子并導致Ba/F3前B淋巴白血病細胞的增殖;實驗顯示,小鼠Mer的Y867位氨基酸(相當于人類Mer分子的Y872位)可以結(jié)合Grb2分子,從而依次激活下游的PI3K以及NFκB分子,而PI3K/NFκB信號途徑被認為是與很多細胞的凋亡和分化等重要生理過程有關(guān)[21]。另外有報道證實,人類Mer分子的Y872位氨基酸是多個下游分子的結(jié)合位點,其中可能包括PLCγ,PI3K,cSrc,Grb2和Lck[22]。Besser等[23]利用點突變技術(shù)證明,Mer介導的細胞轉(zhuǎn)化作用是通過激活下游的STAT分子信號途徑實現(xiàn)的。雖然有報道Mer氨基酸第933位的LQ突變會明顯激活下游的STAT3分子并增加Mer的細胞轉(zhuǎn)化效率,但是還是認為人類的Mer分子主要激活的下游的STAT1分子。除了PI3K/NFκB分子信號途徑,Mer也可以通過其他信號通路起作用,利用基因芯片技術(shù)篩選的Mer可以強烈地誘導IL8生成,并導致細胞分化,同時也證實Mer介導的IL8上調(diào)是通過ERK分子信號途徑而不是PI3K/NFκB途徑實現(xiàn)的。

針對Gas6/Mer途徑的抗血小板藥物臨床應(yīng)用前景Mer或者Gas6基因敲除小鼠都顯示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能力下降,同時沒有自發(fā)性出血、各種凝血指標和外周血細胞參數(shù)正常等現(xiàn)象,因此有人推測Gas6/Mer信號途徑可能在血小板聚集中起到信號放大和加速的作用,而其本身并不引起血小板聚集。體外實驗也表明,針對Mer的單克隆抗體可以抑制多種低濃度誘導劑引發(fā)的血小板聚集。目前傳統(tǒng)的抗血小板藥物多為抑制血小板“自內(nèi)而外”的信號傳導,比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環(huán)氧化酶進而抑制血栓惡烷A2的合成;氯吡格雷則通過拮抗P2Y12受體發(fā)揮作用。目前抗血小板藥物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時存在較大的出血風險,因此針對Gas6/Mer等調(diào)節(jié)途徑的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有望成為治療的新靶點,此類藥物的特點就是可逆性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沒有明顯的出血等副作用,這點已經(jīng)在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中得到證實。

Mer在8例兒童急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中的異常表達表明,Mer的抗凋亡作用可能參與某些惡性血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并抵抗藥物誘導的凋亡。目前已有多種酪氨酸激酶被報道參與白血病的發(fā)生,如由于染色體異位產(chǎn)生的ABL基因就是典型代表,其他還有ARG、FLT3、CFMS、JAK2和CKIT等。目前針對ABL和FLT3的特異性抑制劑已經(jīng)應(yīng)用于臨床并成為白血病靶向治療的典范,而Mer在急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中的異位表達也提示其可能成為治療惡性血液病的新藥物。

結(jié)束語

Mer作為一種新型的酪氨酸激酶在1994年被首次克隆后其功能被日益完善,多篇研究報道其參與炎癥、凋亡、血栓、止血等多種生理過程,并且Mer在急性T淋巴白血病細胞以及部分惡性腫瘤白血病細胞株中的異常表達也提示其可能在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等重要病理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針對Gas6/Mer信號轉(zhuǎn)導途徑的特異性靶向治療,可能成為研制相關(guān)疾病新一代的藥物的線索。

參考文獻

1Mark MR, Chen J, Hammonds RG,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Gas6, a member of the superfamily of 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as a ligand for Rse and Axl. J Biol Chem, 1996; 271: 9785-9789

2 Graham DK, Dawson TL, Mullaney DL, et al. Cloning and mRNA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 novel human protooncogene, cmer. Cell Growth Differ, 1994;5: 647-657

3Graham DK, Bowman GW, Dawson TL, et al. Cloning and developmental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murine cmer tyrosine kinase. Oncogene, 1995; 10: 2349-2359

4Nakano T, Kishino J, Arita H. Characterization of a highaffinity and specific binding site for Gas6. FEBS Lett, 1996; 387:75-77

5Manfioletti G, Brancolini C, Avanzi G, et al. The protein encoded by a 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gas6) is a new member of the vitamin Kdependent proteins related to protein S, a negative coregulator in the blood coagulation cascade. Mol Cell Biol, 1993; 13: 4976-4985

6Nagata K, Ohashi K, Nakano T,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o duct of 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 as a common ligand for Axl, Sky, and Me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J Biol Chem, 1996; 271: 30022-30027

7Dirks W, Rome D, Ringel F, et al. Expression of the 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 (GAS6) in leukemia and lymphoma cell lines. Leuk Res, 1999;23:643-651

8Camenisch TD, Koller BH, Earp HS, et al. A novel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Mer, inhibits TNFα production and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endotoxic shock. J Immunol, 1999; 162: 3498-3503

9Guttridge KL, Luft JC, Dawson TL, et al. Me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signaling prevention of apoptosis and alteration of cytoskeletal architecture without stimulation or proliferation. J Biol Chem, 2002; 277: 24057-24066

10Ling L, Kung HJ. Mitogenic signals and transforming potential of Nyk, a newly identified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related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Mol Cell Biol, 1995;15:6582-6592

11Liu E, Hjelle B, Bishop JM. Transforming genes in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8;85:1952-1956

12AngelilloScherrer A, deFrutos P, Aparicio C, et al. Deficiency or inhibition of Gas6 causes platelet dysfunction and protects mice against thrombosis. Nat Med, 2001;7:215-221

13Chen C, Li Q, Darrow AL, et al. Me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signaling participates in platelet function.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4; 24:1118-1123

14Gould WR, Baxi SM, Schroeder R, et al. Gas6 receptors Axl, Sky and Mer enhance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regulate thrombotic responses. J Thromb Haemost, 2005; 3: 733-741

15Ek S, Hogerkorp CM, Dictor M, et al. Mantle cell lymphomas express a distinct genetic signature affecting lymphocyte trafficking and growth regulation as compared with subpopulations of normal human B cells. Cancer Res, 2002; 62: 4398-4405

16Graham DK, Salzberg DB, Kurtzberg J, et al. Ectopic expression of the protooncogene Mer in pediatric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lin Cancer Res, 2006;12:2662-2669

17Keating AK, Salzberg DB, Sather S, et al,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 in mice overexpressing the Mer(MerTK)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Oncogene, 2006; 25: 6092-6100

18Wu YM, Robinson DR, Kung HJ, et al. Signal pathways in upregulation of chemokines by tyrosine kinase MER/NYK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 Cancer Res, 2004;64:7311-7320

19Ling L, Templeton D, Kung HJ.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jor autophosphorylation sites of Nyk/Mer, an NCAMrelated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J Biol Chem, 1996;271:18355-18362

20Todt JC, Hu B, Curtis JL. The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MerTK activates phospholipase C gamma 2 during recognition of apoptotic thymocytes by murine macrophages. J Leukoc Biol, 2004;75:705-713

第7篇

眾所周知,利用單擺可以準確地測定各地的重力加速度。根據(jù),有,只需測出擺長l和周期T,便可求出重力加速度。為了減小測量誤差,就必須減小擺長l和周期T這兩個測量量的誤差;同時需要多次測量重力加速度取平均值。如用傳統(tǒng)的實驗儀器和方法,不太容易提高其準確度,且計算量特別大,需要實驗結(jié)束后用計算機器才能完成。若用DIS實驗室完成該實驗則輕松容易得多,只需準確地測量出擺長,數(shù)字采集器可自動測量出單擺的周期,點擊一些按鈕便可實現(xiàn)計算重力加速度、描繪T-l圖像和T2-l圖像等功能。

1 器材

計算機、DIS數(shù)據(jù)采集器、光電門(時間傳感器)、細線、金屬擺球、鐵架臺、米尺。

2 裝置

用金屬球與細線組成單擺,用鐵架臺懸掛起來。將光電門固定在單擺球平衡位置的下方,使擺球的中央恰好擋住光電門的光束。將傳感器與數(shù)據(jù)采集器相連,數(shù)據(jù)采集器與計算機相連,裝置如圖1所示。

3 步驟

1)打開“友高數(shù)字化實驗室V3.3”,依次點擊“物理實驗”“單擺”“實驗窗口”按鈕,進入單擺實驗窗口,出現(xiàn)圖2所示界面。

2)用米尺測出擺長l,填入“擺長”的大窗口中。

3)讓擺球擺動起來,擺角要小一些(最好不超過5°),擺動盡可能處在與光電門的光束垂直的平面內(nèi)。

4)單擊“開始采集”,則表格中逐次顯示出連續(xù)測量到的周期T值和它們的平均值。

5)單擊“停止采集”,然后單擊“記錄數(shù)據(jù)”,則當前的一組l、T值(平均值)就會紀錄在表格中。

6)多次改變擺長,重復2、3、4、5步驟,公測出不少于6組l、T值(平均值),也會自動記錄在表格中(擺長要在0.5~1.5 m范圍內(nèi)取值)。

7)單擊“計算T2”,則表格“T2”欄中就會出現(xiàn)一個根據(jù)每一個T值計算出的結(jié)果。

8)單擊“計算g”,則表格“g”欄中就會出現(xiàn)一個根據(jù)每一組l、T值計算出的結(jié)果,以及這些個g的平均值。

9)單擊“保存表格”,將表格保存到“實驗報告”中。

10)選定“T-l”圖像,單擊“畫點”,則坐標中出現(xiàn)表格中各組l、T對應(yīng)的數(shù)據(jù)點;單擊“數(shù)據(jù)點連線”,則依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點畫出一條曲線。單擊“保存圖像”,將圖像保存到“實驗報告”中。

11)選定“T2-l”圖像,單擊“畫點”,則坐標中出現(xiàn)表格中各組l、T2對應(yīng)的數(shù)據(jù)點;單擊“數(shù)據(jù)點連線”,則依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點畫出一條直線。單擊“保存圖像”,將圖像保存到“實驗報告”中。

12)完成實驗報告,單擊“存盤”,則會自動形成一個Word文檔形式的實驗報告。

筆者應(yīng)用DIS完成“單擺”實驗的數(shù)據(jù)表格及圖像分別見表1和圖3。從實驗結(jié)果不難看出,相對誤差很小,僅為0.2%,并且將學生從繁瑣的計算中解脫出來。

4 思考與探究

相關(guān)范文